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 ·
8 月的港股市场,南向资金再次以千亿级手笔彰显其影响力。Wind 数据显示,8 月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达 1121.56 亿港元,虽较 7 月环比减少 235 亿,但年内累计净流入已突破 9000 亿港元,远超 2024 年全年水平。在恒指当月微涨 1.23% 的震荡行情中,这些来自内地的资金正悄然重构港股的估值体系 —— 金融股的稳健配置、科技股的抄底式加仓与消费股的逆势布局,共同勾勒出内资主导下的投资新图谱。
从行业布局看,南向资金延续了 "价值 + 成长" 的双线策略。金融板块以 385 亿港元的净买入额继续领跑,这与其低估值、高股息的特性密切相关。2025 年以来,港股银行股平均股息率维持在 6% 以上,在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的背景下,成为追求稳健收益资金的首选。消费板块获得 225 亿港元增持则更具深意,尽管零售数据尚未完全回暖,但李宁、安踏等龙头企业的库存周转改善信号,让资金提前布局消费复苏预期。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科技股的 408 亿港元回流。经历上半年调整后,港股科技板块估值回落至历史低位,而 AI 技术突破带来的产业催化,让南向资金果断出手。阿里巴巴单月获净买入 134.15 亿港元,腾讯紧随其后净流入 122.55 亿港元,这些巨头在云计算、AI 应用领域的持续投入成为资金信心的重要支撑。值得注意的是,8 月 15 日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 358.76 亿港元的历史纪录,正是由科技股的集中交易推动。
个股层面的分化更显资金布局的精细化。美团 - W 在当月累跌 15.54% 的情况下仍获 79.82 亿港元净买入,反映出资金对其长期竞争力的认可与短期业绩承压的博弈。财报显示,美团二季度调整后净利润同比下滑 89%,外卖补贴战导致的利润收缩成为股价压力源,但南向资金反而趁机加仓 2471 万股,押注行业竞争回归理性后的盈利修复。这种 "越跌越买" 的操作在科技板块尤为明显,阿里巴巴尽管本月平收,前 5 日仍获加仓 1646 万股,展现出对互联网龙头估值底部的判断。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新能源汽车股的分化走势。理想汽车获 35.58 亿港元净买入,而小鹏汽车则被净卖出 23.58 亿港元。这种差异既源于企业基本面的分化 —— 理想汽车的增程式车型持续热销,小鹏则面临新车型上市后的产能爬坡压力,也反映出资金对行业估值的再评估。尽管小鹏当月股价上涨 17.18%,但动态市盈率仍高达 - 33.99 倍,部分资金选择获利了结。
市场结构的深层变化更值得关注。8 月南向资金成交总额近 3 万亿港元,占港股总成交额的 51%,虽较 7 月下降 4 个百分点,但这一变化恰恰说明其他资金开始跟进内资主导的行情。港元汇率的异动为此提供了佐证 ——8 月港元对美元汇率从 7.85 弱方保证一度升至 7.7755,逼近强方保证,南向资金的大规模汇入被认为是重要推手之一,香港金管局不得不两次入市干预以稳定汇率。
这种资金力量的重塑正带来深远影响。过去 "外资主导港股定价" 的格局已发生改变,南向资金持股市值占比突破 10.5%,在金融、科技等核心板块的话语权显著提升。当国际资金因港元拆借利率飙升而犹豫时,内资的持续流入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支撑。8 月 29 日单日 120.46 亿港元的净买入中,深港股通贡献 107.04 亿港元,显示南下资金更青睐深港通覆盖的成长型标的。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理解南向资金的操作逻辑变得至关重要。其对腾讯、阿里等科技巨头的加仓,与 AI 产业催化、云计算需求回暖等长期因素密切相关;对信达生物等医疗股的 7.19 亿港元净买入,则押注创新药出海的政策红利;即便对国泰君安国际这类单日上涨 15.69% 的金融股,资金也保持理性,前 5 日反而减持 83 万股,避免追涨风险。
展望后市,机构普遍看好南向资金的持续影响力。中信证券认为,随着内地稳增长政策加码和全球流动性改善,港股有望在四季度迎来估值与盈利的 "戴维斯双击"。而南向资金的布局方向 —— 兼具安全边际的金融股、具备技术壁垒的科技龙头、业绩触底的消费企业,或许正是把握这轮行情的关键线索。
在这场港股市场的重构中,南向资金已不再是简单的 "流动性提供者",更成为价值发现的主导力量。当千亿级资金持续涌入,那些契合中国经济转型方向、兼具稀缺性与成长性的资产,正在内资的定价体系中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