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 ·
2025年07月05日,国泰海通证券发表了一篇基金行业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25年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预计超1万亿元,机构资金为主力。
报告摘要如下: 本报告导读: ①从各类投资主体出发拆解南下结构,历史上散户等资金是南下主力,但险资、公募等机构资金推动港股通净流入创新高。②不同类型投资者对港股偏好板块存在明显差异,公募偏好科技医药,险资偏好红利。③全年来看在资产荒背景下机构资金对稀缺性港股资产仍有增配空间,定量估算2025年南下资金净流入望超1万亿元。 投资要点: 从各类投资主体出发剖析南下资金结构。2025年一季度南下净流入创新高,背后或主要由机构推动。具体来看,主动偏股公募:我们采用内地主动偏股公募规模持有港股市值规模的变化情况作为主动偏股公募增量规模的指标,港股仓位提升明显,25Q1增量规模约为1000亿元;险资:同样采用整体规模*港股仓位来测算险资持有港股的股票+基金市值规模,为避免与公募重复计算,我们仅考虑险资持有港股股票规模的变化情况作为险资增量规模的指标,受益于资金运用余额持续增长,Q1增量规模约为1000亿元;私募+被动资金:私募方面采用私募规模*港股仓位的变化情况作为增量规模的指标,而被动资金选择直接采用剔除QDII基金后的港股通跨境型ETF的日度申赎规模进行测算,两者年初时流入较多,随后有所放缓,Q1合计增量规模约为1000亿元;散户及其他:将南向资金的流入总规模对上述机构端资金剔除后,净流入规模仍较大,但占比明显下滑,Q1增量规模约为1200亿元。 不同机构的港股偏好板块存在明显差异。今年南向资金主要流入互联网科技和银行,如零售、软件服务、银行等,背后的推动力量或存在差异。由于私募资金的港股持仓较不透明,我们主要研究主动公募、ETF、险资的对各行业的增量规模。主动公募主要流入港股互联网、半导体等板块,基于重仓股的行业占比测算主动偏股公募的持股市值规模变化情况,主动偏股公募流入软件服务、零售、半导体等较多。被动资金主要流入港股互联网、创新药等板块,我们对各港股通ETF的净申购额按照跟踪指数的行业权重进行分配,被动资金流入软件服务、生物制药、零售等互联网、创新药板块较多。险资主要流入港股银行、保险等板块,采用剔除集团持股的前十大股东口径来测算险资港股内部的行业分布情况,险资流入银行、保险、多元金融等较多。 全年南向资金净流入额有望超10000亿元。近期AH溢价率在港股持续占优的背景下快速收窄,南向资金流入速率明显放缓,成交占比也有所回落。往后看,港股部分稀缺性资产在宏观偏弱环境下仍具备较强吸引力,在公募、险资等力量推动下,后续南向资金仍有一定增量空间。从定量测算来看,主动公募方面,我们采用港股基金中合同规定的港股投资比例上限来推算,主动公募仍有大约3000亿元的理论增配港股空间,考虑到目前没有港股通投资资格的公募也可以通过修改基金合同来投资港股,我们预计2025年全年公募实际增量有望达2000-3000亿元左右;险资方面,按照险企资金运用余额全年15%的同比增速假设,对险资权益仓位、险资权益仓位中港股占比情况进行不同情景假设,预计2025年全年险资实际增量有望达2500-4000亿元左右。综上,加上其他增量资金,全年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有望超10000亿元。 风险提示:部分资金数据为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或有出入。